贵竹王氏与穿青人(青族)的情况
摘要
织金论坛 2015-12-05 贵竹王氏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一直在不断地繁衍与迁徙、主要迁徒路线为:江西——贵竹长官司三牌坊马棚街(后为新贵县贵阳府马棚街)——清镇排...
织金论坛 2015-12-05
贵竹王氏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一直在不断地繁衍与迁徙、主要迁徒路线为:江西——贵竹长官司三牌坊马棚街(后为新贵县贵阳府马棚街)——清镇排沙、扁阳、指罢等地——水西(织金、纳雍、大方、水城等地),前后经历了600多年的变迁与发展。可是在其繁衍与迁徙之中一些个体也不断地与别的民族融合,有的成苗族、有的成布依族、有的成汉族等等,但无论大家现在是手持哪个民族的身份证、我们都是穿青人(青衣人)的后裔。一个祖先多个民族源于贵州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
其中洪武五年(1372年)到洪武九年(1376年)贵州纷纷发生了各地的各民族起义、此期间明朝朝廷不断对贵州用兵,我祖就是在这个时期入黔的。入黔后在宋氏大土司辖地贵竹长官司三牌坊马棚街(今贵阳大小十字处)居住至尚爵公时代。直到后来尚爵公在清镇排沙、扁阳、指罢等地购置田庄后其后人才逐渐离开“贵阳”。
新贵县成立于1586年(1601置贵阳府),但在成立新贵县前后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即土司势力阻碍)直到1598年才稳定。1599年爆发了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反明战争,朝廷动用了30万大军才得以镇压平息。
1622年又发生了水西土司安邦彦的反明战争,贵阳及周边被扫荡一空、同时贵阳也被围困了10个月(即1623年2月初七至1623年12月初七),期间贵阳城内断粮数月、城外掘坟取棺制械攻城,城内40万军民待解围时只有200多人幸存。(贵竹王氏祖先的坟墓有绝大部分是在此期间被毁掉的,同时也有不少先人死于非命)
1647年至1658年贵州卷入抗清战争。1664年2月至1665年11月又发生了水西土司安坤反清战乱(吴三桂绞杀水西人民)。1673年11月至1681年10月贵州又卷入了反清战争。(我族祖先主要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水西腹地的)
清朝后期因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贵州全面爆发了各族农民大起义(清政府称为“苗贼反乱”),其动乱时间长达20年。
以上这些战争、祸乱、饥饿、战前战中战后劳役迫使我王氏宗亲流离失所不知去向、有的失散数百年后至今才得以团结、有的至今还没有下落,此期间大家无法互通信息、导致有的宗亲跟随他族有的甚至不能确定自己的民族身份。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环境多么恶劣穿青人较集中的清镇、织金、纳雍、水城、大方等地的绝大部分贵竹王氏子孙仍然是坚守穿青人身份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委和公安部先后几次下文规范穿青人的民族成分填写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安部于2003年向全国颁发的118号文件进一步解决了穿青人在贵州及贵州之外的办证难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5年2号令中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未定族称公民的民族成分按国家以往有关规定进行管理”,而国家对穿青人的最新规定就是“公治(2003)118号文件”。因此、在今天这样好的政策环境下面我等穿青后裔有何理由或借口另改他族认别人为祖宗呢!
备注:各个民族都有百家姓氏,但来源各不相同,因此民族与姓氏一样不能随便更改。土人不是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是古代“賨人”的后裔。
附、穿青人的民族情况如下:
穿青人自清朝初期就有了官方志史文献明确记载,如:明末清初的木刻唱本《水西全传》中记载有穿青;在清朝道光《平远州志》中记载得有“穿青夷民”; 《贵州通志》中土民志部分 和《大定县志》中第四券前事志部分写有“狆家是穿青、穿青就是狆家”,民国《平坝县志.民生志》中记载“宋家俗又呼为穿青”;民国《镇宁县志》中不但有穿青民族的记载,而且还把穿青与汉族区分开来分别介绍。在民国《平坝县志.民生志》中人口部分记载“【宋家】俗又呼为【穿青】平邑此族尚多”。
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穿青人 67万多,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穿青人约100万(但未公布)、2014年6月的调查统计毕节地区的穿青人口约75万(其中织金约30万、纳雍约30万)。穿青人的传统节日有大年、三月三、四月八、七月十三、九月二十八、十月初一等。
贵竹王氏 文昌公第23代孙
王庆敏
公元2015年11月28日于织金
发表评论
贵阳最早的大酒店就叫金筑。
贵竹王氏是贵州最早的王氏了。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
回复